尽管中西方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彼此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体现出人类的普世价值。中西方生死观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珍爱生命
中西方生死观都表现出爱惜生命的价值取向。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呢)”,表明他重视的是人和生命,而非鬼神和死亡。道家关乎爱惜生命的表述则更为极致,《庄子·养生主)主要讲养生之道,认为人要达到“保命全生”的目标就要采取混世的生活态度。《孟子·尽心上》中谈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西方的生死观中也注重生命,《荷马史诗》中的半神英雄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第一勇士。他在战争中牺牲后,希腊的另一位英雄奥德斯修去阴间探望他,发现阿喀琉斯成为了阴间的冥王。奥德斯修羡慕阿喀琉斯在人间获得辉煌后,在阴间还能成为冥王。而阿喀琉斯却说,他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荷马史诗》中的故事体现出西方对于生的向往,在伟大的死亡和平庸的生存之间,人们宁愿选择平庸的生存。
西方自由主义幸福论者对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极其推崇,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鸡鲁谈到:“贤者既不仄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伊壁鸿鲁重视生命的内在价值,关注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西方生死观中注重生命幸福价值的倾向。
2)对人生彼岸寄予无限希望
中国人通过“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出对逝者的尊敬之情。一个高尚的人,由于他的死亡,人们对他的高尚又多了一份敬意;而一个卑劣的人,由于他的死亡,人们往往也会因“死者为大”而减少一些对他的僧恨,这是中国人的死亡崇拜。在西方,人们通过举行仪式为死者祈祷、赎罪,东西方文化中对逝者的宽容是相似的。人们通过对逝者虔诚的超度寄予美好的祝愿,希望逝者在彼岸世界能够完成现实世界未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