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墓嘉定华亭息园欢迎您,买墓地免费上门接送,提前一天预约!
全国咨询电话:021-34500352
华亭息园
华亭息园

华亭息园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华亭息园相关文章

首页 > 最新文章 > 相关文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殡葬改革的困境

来源:2023-11-18 07:37:40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也就是说,我国殡葬改革多年来推行火葬的初衷包括经济上节俭办丧事,减少群众丧葬负担,改变隆丧厚葬观念,节约丧葬成本;文化上,破除迷信,革除陋习,反对封建糟粕;生态方面是节约资源,保护有限的耕地。总的看,废除土葬、实行火葬成为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方向。

                            华亭息园,上海公墓

         363.JPG

    贵州喀斯特地区历史上存在各种形式的悬棺葬、岩墓、岩腔葬、石棺葬和岩洞葬等,特别是至今在平坝县齐伯镇桃花村的歪梳苗和荔波县瑶麓乡的青瑶仍流行洞葬以及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李姓歪梳苗至今仍在行石棺葬。平坝齐伯镇棺材洞,洞中存放的棺木567具,其年代开始于唐、宋,历明、清,迄今仍在使用。平坝桃花村棺材洞2013年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荔波瑶麓乡的青瑶洞葬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燃角葬洞、几远葬洞、去空葬洞、燃高葬洞、铜鼓坳葬洞和燃坞葬洞等6处葬洞,分别为上韦、覃家、欧家、打里、卢家等家族所有,均在村寨周围2公里范围内。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石棺墓,在晴隆县苗族聚居地区仅李姓使用,晴隆县境内金竹、小寨、豹子山、巫戛、黄井等地李姓苗族仍袭用。2009年晴隆县文物普查登录了光照镇新益村金竹幽李姓歪梳苗50座石棺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墓葬形制是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方式,具有生态价值。殡葬改革本身是针对汉族传统土葬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具有生态价值的崖葬或石棺葬如在殡葬改革中也被废除而强制推行火葬,就会在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出现与殡葬改革的初衷相背的尴尬局面。

    一是在文化方面两难境地。在民族地区殡葬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各民族丧葬习俗的特点。即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是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国家民委、卫生部关于(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规定的解释》(民事发[[1999] 17号)要求:在殡葬管理中要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丧葬习俗的自由;在火葬区,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东乡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土葬习俗应予以尊重,不要强迫他们实行火葬;自愿实行火葬的,他人不得干涉。这10个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都具有同一土葬习俗。

    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穆斯林无论何时何种原因去世,都不得采用火化等方式,穆斯林遗体只能按伊斯兰教规定的礼仪进行土葬。穆斯林丧葬有四大特点:一是土葬;二是速葬,人死后迅速将遗体埋葬,以入土为安,下葬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三是薄葬,主要体现在没有随葬品、不放置棺撑等方面。四是简葬,穆斯林丧葬仪式极其简单,没有冗长的程序与礼仪。这是伊斯兰教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原则。

    生活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回族始终遵守穆斯林丧葬习俗。2016年2月15日笔者在铜仁碧江区河西办事处新庄村回民组调查,当地村民马建雨和马朝登介绍目前新庄村回民丧葬的特点:一是土葬,忌火葬;二是软葬,不用棺木,遗体直接入土;三是速葬,不择时日,三日必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四是节俭出殡,仪式简单,不做道场,无殉葬物,不烧纸钱,不祭祀;五是墓地不信风水,不择坟地。因而,从破除迷信、保护生态和节约丧葬成本看,回族的丧葬本身符合殡葬改革的方向,因而其土葬习俗得到尊重与保留。

    事实上,贵州今天仍行石棺葬和洞葬的族群也与回族一样,主张速葬和薄葬,丧事从简。如惠水县和平镇程番关杨姓家族近几年前还在行石棺葬,该支系苗族丧葬时不写灵牌、挽联,不烧香化纸、不撒买路钱,不戴孝,埋葬以后,不立石碑,清明不挂青。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的李姓歪梳苗至今行石棺葬,其习俗是三天之内便将死者软抬上山安葬,以石板为棺,安葬完后,以后不用扫墓。荔波瑶麓的青瑶今天仍行岩洞葬,其丧葬习俗特点是速葬和薄葬。速葬指死者当天或不超过三天必须安葬;薄葬指青瑶安葬不树碑、不做标志、无随葬品。青瑶大部分人并不预先准备棺木,只是备好制作棺木的杉木杨,棺木多为人死后临时制作,木料粗细不一,表面也不刨光,不上油漆。因而青瑶的棺木非常简单。青瑶把棺木抬进葬洞后,不再扫墓祭祀,也不料理,任其腐烂。青瑶的丧葬节约殡葬用地,也是节俭办丧事,符合殡葬改革的方向。

    总之,贵州今天仍行石棺葬和洞葬的苗族、瑶族也和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一样,其土葬属于生态殡葬和节俭殡葬,也符合殡葬改革的方向,但他们的土葬习俗如果不属于应尊重保留之列,而要被迫改为火葬。这就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让人质疑民族文化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既然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的土葬习俗可以保留,而与穆斯林土葬习俗类似的贵州苗族或瑶族的石棺葬和洞葬习俗当然也应得到尊重。二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民族文化看,平坝桃花村苗族刘氏洞葬习俗被列入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坝棺材洞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u李氏歪梳苗的丧葬仪式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竹u石棺墓也为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州至今仍行石棺葬和洞葬的苗族、瑶族如被迫改行火葬,具有生态殡葬和节俭殡葬特点的石棺葬和洞葬习俗将成为历史。这种殡葬改革势必破坏民族文化遗产。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各少数民族有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些丧葬习俗,作为一种传递民族文化,为各民族建构一种归宿认同的仪式,凝聚着民族情感、维系着民族意识,是民族文化的印记。殡葬改革中“一刀切”的做法无疑使贵州墓葬文化的喀斯特特性消失,多元的墓葬方式被单一的火葬取代,这对保护多元民族文化极为不利。

    其次,看经济方面的尴尬。节约丧葬成本,改变隆丧厚葬观念,是殡葬改革的目的之一。传统的土葬葬式包含着一套繁杂的丧葬仪式,丧事大操大办,隆丧厚葬,浪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相比之下,火葬节约丧葬成本。不过,与火葬比较,贵州仍流行的石棺葬和洞葬也是一种经济的丧葬方式。

    兹以平坝棺材洞为例说明洞葬的丧葬成本。平坝棺材洞调查表明,洞葬是最经济实惠的丧葬方式。平坝棺材洞最近葬入的死者是2014年6月去世的桃花村鹅抱蛋刘朝共的母亲王少芬。据刘朝共介绍,当地有土葬和洞葬并存的习俗,按当地习俗是火化后不能洞葬。当地农村殡葬改革仍是火化后再把骨灰放入棺木中土葬,不过,骨灰入棺土葬比一般的洞葬花费高得多。其原因有四:一是增加了火化费用。平坝县2013年开始在农村全面推行火化,民政部门给予火化补贴1600元,特殊群体2000元。一般火化费是485元,运输费是400元。理论上说一般火化花费1000元左右,但由于火葬场实行搭车收费或捆绑收费,包括礼炮费、冷藏费、骨灰盒、整容化妆、遗体告别等名目,实际上火化的费用达2000一3000元,政府补贴火化的钱远远不够。二是火化后土葬需要占用土地,虽是自留地,折合钱也要2000元左右;三是土葬墓要到石碑厂买石头、石碑及水泥砂石,加上运输费、人工费约须要8000元左右;四是火化后土葬一般待葬时间5一10天,甚至更长,这期间要招待奔丧客人,其费用每天至少数百元,而洞葬一般待葬时间短(特别是夏天,尸体容易腐烂发臭,如不及时安葬,抬棺材就很麻烦)。这些开支合计火化后的棺木土葬比洞葬多花1. 5万元左右。

    火化后也是装棺土葬,这既增加了群众负担,又没有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违背了殡葬改革的初衷,也引起群众的不满。由于火化后不能洞葬,为了省钱当地村民多愿选择洞葬而不愿火化,火葬政策难免遭到村民的抵制。从丧葬成本看,火葬的推行反倒增加了洞葬地区老百姓的负担。

    再次,看生态方面困境。殡葬改革的目的也是节约资源,保护有限的耕地。传统土葬用棺木、堆坟头,浪费木材,占用耕地,又污染环境、水源。因此,生态环保是殡葬改革的前提和最终目的。

    贵州的岩洞葬利用天然洞穴为墓地,不占用耕地;石棺葬不使用木棺的软葬,不浪费木材,两者属于生态殡葬。但实行洞葬或石棺葬的地区改火葬后倒出现一些尴尬局面。

    贵州麻山地区是苗族洞葬的主要分布区。杜薇在麻山地区调查也提到当地土葬改火葬后的尴尬局面:从保护耕地角度看,火葬可以节约耕地的说法在洞葬地区也显得不合逻辑,而处于尴尬境地。洞葬根本就不占用耕地,而火化后再装棺木土葬倒要挤占耕地。因而针对洞葬的改革无所谓节约殡葬用地,与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在洞葬地区实施火葬,不但没有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火葬后的骨灰怎么处理又成了新的问题。假如到公墓上买地安放,这不仅增加百姓开支,也浪费了土地资源;而送进山洞违反了当地苗族的传统,在平地修筑墓地又要占用土地,这种两难的处境,各级行政官员都感到左右为难。鉴于移风易俗的执行结果出乎意料,因而,很多行政干部对当地苗族的葬习都只能采取尽量回避的作法,默许当地乡民按他们希望的办法去完成丧礼。

    贵州历史上各民族存在多种适应环境的葬法,即便是民族地区的传统土葬,也与内地的土葬大相径庭。

    龙里县果里村苗族在清代曾并行土葬与洞葬,今天当地苗族虽然已放弃了岩洞葬而行土葬法,但其土葬仍努力维护自然环境,表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生态观。该村吴启章也带笔者到吴姓苗族土葬老坟地察看。这些上百年的老苗坟遍布于深山老林中,全是用石头简单垒起的小坟堆,基本是围绕墓穴垒起的土堆,无墓体和墓裙部分,因而占地很少。尽管每年祭扫,但从不修整,以致现在坟上已长满大树,若非介绍,根本看不出这是苗族的墓地,这类墓地其实与林地无异。惠水实行石棺葬的苗族葬后墓不立碑,以后祭扫祖先,也不整修坟墓,即使墓室石头塌陷,坟墓上长树也不修理,这样墓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贵州从江县岂沙苗族,最独特的传统是树葬。岂沙人爱山林如爱生命,岂沙寨子周围多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树。在岂沙,小孩出生时长辈会为其栽种一棵树伴其成长,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岂沙老人死后的当天便伐其树做木棺,掘地为坟将其安葬,不垒坟,也不立碑,而是在坟上再栽一棵枫树或樟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在岂沙,一片坟莹实际就是一片丛林。岂沙人与树合为一体,堪称生态殡葬的典范。荔波瑶麓的常姓瑶族现已经改行土葬,其葬法依然是墓而不坟,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将棺木放入坑内深埋,也没有露出地面的坟堆,地面照样可以开垦种地。从江县岂沙苗族和荔波瑶麓的常姓瑶族的土葬没有墓堆,根本不占用耕地,反而在坟上植树或耕作,这种节地的土葬葬法本身符合殡葬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