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墓嘉定华亭息园欢迎您,买墓地免费上门接送,提前一天预约!
全国咨询电话:021-34500352
华亭息园
华亭息园

华亭息园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华亭息园相关文章

首页 > 最新文章 > 相关文章

贵州民族墓葬文化对殡葬改革的启示

来源:2023-11-18 07:39:28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棺墓、岩洞葬等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保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提倡的“生态丧葬”或绿色丧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亭息园,上海公墓

        364.JPG

    各民族和各地区存在形式各异的丧葬习俗,自然有其合理性。殡葬改革要因地制宜,要结合喀斯特地区特点,充分利用民族墓葬的合理因素。笔者以为,贵州民族墓葬文化对当前的殡葬改革有三点借鉴之处,即适当保留部分具有生态价值的土葬、鼓励推行岩洞葬以及将溶洞改建成安放骨灰的公墓。

    一是通过立法,适当划定一些土葬区,适当保留部分具有生态价值的土葬。我们提倡土葬区采用树葬、深埋和不留标志等多种方式。如从江岂沙苗族的树葬、荔波瑶麓常姓瑶族的深埋、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李姓歪梳苗的石棺葬等,这些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葬法,对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有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是充分利用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特性,适当鼓励推行不占耕地的岩洞葬。这样不但荔波瑶麓瑶族和平坝桃花村歪梳苗的洞葬能保留,还可鼓励喀斯特地区的居民实行不占耕地的崖葬。如湖北省来风县桂花树村人均只有0.7亩耕地,在殡葬改革这中,村民们利用土坎挖洞,将棺枢送入洞内,再用碑封穴,当地人称之为“崖葬”。这种崖葬既减少了耕地浪费,又限制了丧葬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桂花树村的群众称赞这类崖葬“远望是土坎,近看有碑牌,人知是墓地,不占地和田”。桂花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葬不占耕地的村。贵州喀斯特地形面积较广,实行岩洞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殡葬改革可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实行洞葬,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火葬。

    三是在火化区,改变传统的山上建公墓安放骨灰的做法,将溶洞改建成安放骨灰的公墓。在喀斯特地区,如被列入火化区,禁止土葬遗体和骨灰入棺土葬。一般骨灰寄存于骨灰堂或者葬于公墓。尽管公墓多建在荒山瘩地,但公墓所在山头,占用土地,造成土地浪费资源;所用水泥、石材等,又形成白色污染;同时建公墓破坏山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公墓归根到底不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也不符合殡葬改革的初衷。

    贵州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溶洞,农村的殡葬改革可以借鉴洞葬习俗改革公墓形式,可以尝试把溶洞改造成公墓,把骨灰盒有序地摆在岩洞里,形成新的洞葬景观。岩洞建成公墓区,不仅能有效防止日晒雨淋,保护骨灰,供亲人凭吊,也减少营运成本,保护了土地资源。

    骨灰盒放入岩洞中彝族曾有先例。历史上彝族盛行火葬,彝族火化后,由烧尸者将骨灰用陶罐或竹筒装硷后放进岩洞里。这样的陶罐或竹筒就成了魂筒和灵筒。据调查,云南富民县罗免公社糯支大队岩子脚村大毕摩汪炳仁家的祖先就是用陶器装骨灰放在岩洞里,灵牌也设在岩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