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潍坊市再次用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和现代殡仪服务掀开了殡葬改革新篇章。4月11日-13日,记者对潍坊市殡仪馆,以及高密、昌邑、寿光等地的公益性公墓、农村集中治丧点等进行了实地探访,了解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潍坊殡葬改革。
打造一座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殡仪馆
4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潍坊市殡仪馆,不仅闻不见火化设备释放的刺激性气味,它现代、简洁的建筑风格也让人眼前一亮,火化车间一尘不染、宽阔明亮,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殡仪馆。
走入地下车库,就听见火化炉尾气处理设备发出的轰鸣声。潍坊市殡仪馆主任王光书说:“把设备放在地下,是为了减少噪音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殡仪馆有8个火化炉,配置8套尾气处理设备,包括水冷却、降尘、旋风除尘、活性炭除硫除味、布袋除尘、烟气排放等装置。一套尾气处理设备成本50万元,一年的运行成本约10万元,包括:每月要维护一次,养护、清理粉尘等,约四五万元,一年换两次布袋、活性炭,约4万多元。王光书说:“这些设备通过了山东省质检院环境保护验收检测。使用尾气处理设备,相当于每具遗体的火化成本增加了100元。现在环境的要求提高了,成本高也要用。”
2012年,王光书调到殡仪馆后不久,就开始研究改造方案,最后市长、市民政局领导定下了这个极具现代风格的方案。“我们四处调研,发现全国的殡仪馆几乎都采用古典建筑风格,千篇一律。我们定下了思路就是要建设现代殡仪馆,不用古朴的风格,同时,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要用上,现代殡仪服务要跟上。”
在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的年轻人冯雅琳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遗体来馆后服务管理的基本流程。在遗体信息录入窗口,根据逝者的身份证、户口簿、死亡证明把信息录入,建立遗体信息档案。这个步骤完成后,殡仪馆所有业务节点的电脑,都能看到逝者信息。同时,添加全程跟踪服务的引导员工号,流程责任到人;添加逝者家属身份证、电话等。服务预约后,会打印两个条形码,一个贴在死亡证明上,一个贴在纸棺上,到哪个业务环节都进行扫码确认。
下一步,在电脑上进行服务预约,家属可以进行火化、仪式、告别厅预订等,以及鲜花、瓷像等丧葬用品选择。完成后,免费的项目、收费的项目就罗列出来了。潍坊市民政局局长吴海源说:“这种信息化手段,让每一个服务环节都公开化,家属进行菜单式选择,用契约形式定下来,觉得钱花得不冤枉。而且,很多工作人员是殡仪专业的大学生,服务很规范。有群众反映,进了殡仪馆跟进了宾馆一样,办完丧事不憋屈,而是感觉到温暖、贴心。”
费用结算完成之后,下一个环节的电脑会有提示。如果是火化,火化师就会把遗体接入火化车间。要扫引导员工作证上的条形码,再扫纸棺上的条形码,这两个信息核对无误,火化车间的门就自动打开,遗体就能推进去了。如果核对有误,会提示错误,火化车间的门也打不开。
“这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是2014年11月27日启用的。一开始,我们担心工作人员不会用新技术。试运行两个多月,效果不错,这才正式用。它的好处是出错率小了,追责能够追到,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工号,一对一服务,整个流程走下来,方便业务办理,好管理了。老百姓对流程也比较清楚,很直观。”王光书说。
在现代殡仪服务方面,潍坊市殡仪馆推出了告别、守灵、送灵等仪式。“送灵仪式一推出来,群众特别欢迎,很多人用手机记录仪式过程。”一场送灵仪式历时20多分钟,收费也不贵,才300元。“潍坊的习俗是当天火化,家属来办理火化时很仓促,有的还没反应过来,亲人的遗体就火化了。我们想,用专业的主持人员加上礼宾人员,搞一个简短而温暖的送灵仪式,家里人在一起,为逝者整理仪容、献花、磕头,看最后一眼,尽一份孝心,宣泄悲伤,会更为释怀。”
专业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吴海源局长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短信:“潍坊市组织部副部长到潍坊市殡仪馆给亲属办丧事,办完后,当天给我发了个短信,说从软件到硬件,从服务的规范化到服务的亲情化,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丧属的尊重,体现了民政干部亲民、爱民的深情,也看出来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p#分页标题#e#“拆旧馆之前,殡仪馆很破旧、阴森,办事流程比较混乱。新馆建成后,因为牌子还没立起来,我在馆内碰到一对母女,说找不到殡仪馆了。我说这就是殡仪馆,她们难以置信。这样的变化多一点,就会改变人们对殡葬行业的认知。”
王光书到这个岗位上后,上海墓园,对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好多人不相信,他们认为殡仪馆馆长应该是很老土的、年纪很大的。“这就是人们对殡仪馆的刻板印象,意味着歧视。新馆建成后,绝大多数人说,殡仪馆就应该建好一点,人生最后的旅程应该有好的服务。也有个别人说,殡仪馆建这么好干吗,不就是烧个死人吗?!”
为了改变行业面貌,潍坊市殡仪馆引进了许多殡仪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年轻力量的注入,将进一步提升殡仪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吴海源则忆起潍坊市第三殡仪馆在90年代引进的4名女大学生,前不久在一次市里的演出中,她们的诗歌朗诵《我自豪,我是一名火化工》赢得了掌声阵阵。“我还记得其中的诗句,体现了现代殡葬人、民政人的胸怀一一殡葬工作是民政大视野的缩影。民政爱民、民政亲民、民政为民,铮铮誓言时时刻刻铭记心中。我们的爱民鼠标永远点击群众满意,上海墓地价格,我们的亲民键盘编写和谐民生,我们的为民存储器装满党和政府的嘱托,我们的青春韶华擦亮了民政事业的显示屏……请历史考验我们的意志,请人民检阅我们的忠诚。”
探索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发展方向,未来不立碑不占地
4月12日,在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张家庄村公益性公墓长松园,记者看到,一律采用卧碑,统一为宽30厘米、长40厘米的规格。这一墓园占地4亩,近700个墓位,对村民免费。
据张家庄社区书记张新喜介绍,因为修建大型水库,8个村的老坟要迁进长松园。刚开始有人不接受,说墓位太小,后来一看公墓环境很好,都愿意迁入,三天就迁完了。而这些老坟以前占地36亩。
高密市从2014年开始全面推进公益性公墓规范化建设,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规划建设800多个规范化公益性公墓。2016年,市委、市政府将规范化公墓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高密市规范化公墓建设任务表中,今年要建设84个村级、5个社区级规范化公益性公墓。
高密市民政局分管殡葬工作负责人、殡葬管理所所长韩恩祥说:“高密市的公益性墓地建设坚持节地原则,一是限制墓地面积,标准是1000人口三亩地,二是限制墓碑尺寸为长60厘米、宽50厘米,墓地有规划、有绿化、卧碑化、道路硬化。以后,碑还要越来越小,最后实现没有墓碑。”
据了解,高密市殡仪馆、博兴县殡仪馆等联合申请了专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定位墓穴位置。以后扫墓,可以网上进行,也可以像使用手机导航一样,找到准确的墓穴位置进行祭扫。这么一来,完全可以无碑化安葬。
对此,高密市民政局局长祥朝晖表示:“中国人对身后事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把这个观念转变了,殡葬改革就好做了。其实仔细想一想,墓地修得再好,也是三代以内有人祭扫,三代之外墓地往往无人祭扫了。公墓工作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建墓地是当前的方向,不立墓碑、不保留骨灰是未来的方向,节地生态葬是不断往前发展的。”
公益性墓地建设的资金筹集是个难题,韩恩祥介绍说:“除了民政一次性补贴资金,我们采取了三种模式:村集体有收入的,村里投资建设;没有村集体收入的,发动村里在外工作的人捐助公益事业;再就是发动群众集资,自己投钱建。”以长松园为例,建设资金90万元,主要来源于建水库迁坟补贴,民政补贴一块,村集体拿一块。
祥朝晖则大胆构想:“要创新开展殡葬工作。高密市养老中心建设采用的是PPP模式。公益性公墓建设只靠政府投资难度大,我们可以探索,是否有可能采用PPP模式。”
农村殡葬理事会坚持非营利原则,引导村民丧事简办移风易俗
4月12日下午,记者在寿光市圣城街道九巷社区的集中治丧点看到,关于殡葬改革实施细则的村规民约“上墙”了。在集中治丧点,设有村灵堂,约100多平方米,正面的墙上挂着黑色的幕布,正中贴着白色的“奠”字,前方摆放着供桌,陈设着香炉、烛台等用品,供桌旁是两盆绿植。
#p#分页标题#e#九巷社区的常住人口约2100人,每年约有巧人去世,均由理事会成员免费帮助办理丧事。村里有人去世了,只需报告给村殡葬理事会,理事会派人帮助办理丧事,向亲戚朋友发告知书,在村灵堂举办简朴葬礼,不待客,不披麻戴孝,不搭台唱戏。
九巷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龙山,是殡葬理事会会长,理事会还有4名成员。赵龙山说:“村里给理事会成员发工资,办一个白事每人补贴二三百元。理事会成员不能问家属索要礼品。简办丧事家属还能获1000元补贴。”
"2012年刚实行时,有人接受不了,我们就做工作,说你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孝顺,老人去世后就简办丧事,厚养薄葬。现在,99%的人赞成,不仅节约,还省事。传统丧礼中,逝者家属还礼,跪得膝盖都直不起来。以前办一个丧事至少花1万多元,现在也就骨灰盒、棺材、灵车三项费用,合计约2000元,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赵龙山说。
无独有偶,高密市也从2010年对白事理事会进行改革。据韩恩祥介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好多白事理事会变味了,成为营利的工具,管理混乱,不懂殡葬改革政策,成了大操大办的助推者。理丧员为了吃回扣,变着花样让逝者家属多花钱。因此,我们对白事理事会进行改革,要求村主任或支部书记担任理事会会长,村干部担任治丧主任,理丧员是白事理事会成员。还对理丧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堵住了大操大办的源头。”
据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李家营村主任李玉伦介绍,现在村民们接受了现代文明葬礼,不披麻戴孝、打蟠、吃席了,佩戴胸花、黑纱即可。理事会成员在丧属家里一根烟不抽。“以前一个丧事开支1万多元,现在几乎没有费用了。我在村里开会时经常讲,老人活着时好好赡养,一旦去世了,没必要大操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