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南,地处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民间传统的丧葬仪规,被孝义人作为子女是否做到了孝道的标准之一。本文以最具孝义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作为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孝义丧葬方言词,进而窥视到孝义所留存的历史遗风。《孝义县志》记载:“清末民国初,孝义县丧葬仪礼有初终、小硷、大硷、成服、治丧、告迁框、遭奠、执纬、题主、虞之、卒哭、柑之、小详大详、樟(音淡)之等程序,陈陋繁杂,不一而足,富室和乡绅举葬,不惜耗资,以表其‘孝行’。”这些繁绳的丧葬仪礼可以归纳为初终、人硷、吊祭、出殡、祭奠五个环节,而众多孝义方言词语表现了孝义丧葬仪礼。
一、初终
阴阳师:家里一旦有丧,要快速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看风水,决定打墓地点、出殡时间。另外,家人还要为阴阳先生准备一块砖和一片瓦,上面由阴阳先生用朱砂写上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置于棺材上方,等到下葬时一起埋掉。多少年后,子女将双亲进行合葬或是迁坟掘墓的时候,还能准确地知道是谁的尸骨。上海墓地华亭息园
葫芦子:它是报丧葫芦,插在死者门前,证明这户人家有人去世。
寿衣:即装硷死者的衣服,当亡人气绝之际,上海墓地,家人要以最快的速度为其穿寿衣,寿衣忌双件,喜单件。另外,死者如果为年轻人,寿衣通常比较时尚,如果年老,通常以绸缎衣服为主,衣服上有“寿”字。死者穿的鞋子通常为古时候圆口鞋,男子多为黑色,女子多为花色。
麻衣孝补衫:死者刚离世,儿女、媳妇就要穿上白褂子,褂子上没有扣子,用麻系着,俗称“麻衣孝补衫”。
送终:在为死者穿寿衣时,孝义讲究不能哭,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走尸或僵尸等事故。所以,一般都在为死者更衣、洗理并将其移到木板,全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口含钱:孝义民间死者的亲属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一般会在死者嘴中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口含钱”,同时在怀中放一些冥币,孝义人俗称“鬼票”,意在死者在阴间有有钱花。
喂狗饼:死者的子女怕死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遇到恶狗,通常会做一些饼子,饼子个数按死者年龄计算,另外,还会制作打狗棍用来防身。
门扇:在很早以前,孝义人家的门多为双扇。在为死者穿好寿衣后,家人要将一扇门卸下,用来安置死者。现在大多数人家只要找个木板,将死者置于木板上,头朝门,就可以将死者抬出,置于棺材。棺材要在出殡的前一天才能抬到院子里。
灯灯:在死者未人硷之前,要在死者头前放一盏灯,希望死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能够看得清楚。
打墓子:阴阳先生到地里选择坟地,上海华亭息园,墓的方向一般都是头朝正南。坟地看好后就可以进行打墓工作了。
二、入捡
人硷:将死者从木板上安置到棺材里,棺材里的东西也有讲究,要铺褥子、盖被面。为把死者固定好,通常会把死者生前较好的一些衣服放在两侧,还要枕着枕头,脚踩足登山。
烧见阎王纸:死者停尸两天,子女要用酒擦拭死者的脸。擦完后,子女要烧见阎王纸,意思是子女已经给阎王打点好,死者可以上路了。然后棺材加盖,留下缝隙。
打碗:死者人硷之后,家人要在家门口前打碎活人用的一个碗,是祛除灾祸之意。
倒头撰儿:死者死后第二天,由女儿和亲家带来的贡品,放在棺材跟前。
报丧:通常在人硷之后,多由儿子向亲戚家报告噩耗,还得带一块白布,尺寸多为5尺s或6尺,尺寸大小刚好够裁剪一条裤子。亲戚得知后,在当天下午天快黑时来烧纸、吊孝,同时问候安慰生者。死者家属要把出殡日期告知亲属。
三、吊祭
烧纸:亲戚朋友邻居知道后,要来吊丧,农村人来的时候一般是买些纸钱,放到棺材前的一火盆中。
百步哭:烧完纸的第二或第三天,子女快到家门口时,会放声大哭,通常会走几步,跪下磕四个头,一直要磕到娘家家门口,希望死者在人间犯的事得到阎王的饶恕。
#p#分页标题#e#纸活:纸活是出殡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孝子向亲戚朋友告知噩耗后,家人就要找人为死者做一些纸糊的东西。如:电视、冰箱、轿车、摇钱树别墅等。死者家人希望让死者在阴间不再受苦。
麻团:由孝女、媳妇、亲家亲家公置办,是一种油状性食品。出殡那天早上,把女儿的麻团留下,放于棺材两侧,一个麻团可以够死者吃一年。剩余的等葬礼结束或者扔了,或者分喂给牲畜吃了。
搭灵棚:出殡前几天,一般人家都要雇亲戚朋友配合将灵棚撑起,四周用棚布遮好,棚布一般采用黑色或白色,显示对死者的尊敬。灵棚两边是为死者写的挽联。
封棺:死者入硷后,盖上棺盖,棺盖是活盖,怕较路远的子女赶不回来,目的是为了让子女见死者最后一面,通常在出殡前一天封口。
四、出殡
活死死:在灵棚的两侧,要放置一对纸糊的童男童女和引路菩萨,童男童女用来在阴间伺候死者,引路菩萨引导死者顺利通向阴间。
喂饭钵子:出殡前,孝子们要示意地吃点棺材前桌子上的贡品(面食、肉),剩余的贡品每个孝子孝女都要用筷子适量地夹到瓶子里,压得越紧越好,夹够两瓶即可。之后将瓶口封上,出殡时要一起拿上,到了墓地,置于棺材上,一块埋掉。这顿饭预示着这是死者和家人吃的最后一顿饭,瓶子里的饭是让死者在去往阴间的路上吃的。
掐吃挞:出殡当天早上,孝子孝女要吃掐屹挞,掐断与死人之间的联系,希望家里不要再出现死人的情况。
红火:出殡的那天,家里要请来村里或邻村的吹鼓手们来尽情演奏。过去,村民娱乐活动少,很喜欢看热闹,看谁哭的最厉害。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看,多数人认为不吉利。
培人:也叫出殡,时间由死者年龄决定。一般十三、十四岁前的早上就要出殡。未完成任务的通常是指未结婚的年轻人或者光棍,一般在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出殡。完成任务的通常是指老人,一般在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出殡。出殡的路上,亲戚朋友一般中途停车返回,只有儿女才可以去墓地,还要把花圈和一系列的纸扎烧掉,剩余一两个要放于坟墓前。
哭棒:即出殡时男人所用的柳木细棒,或高粱秆棒,长约尺把,上面缠上白纸条,供孝子使用。出殡时,像拐杖一样,托在手里,边走边用,用后插在坟堆之上。
戴包头:出殡那天,有专门给孝女以及近亲女眷戴包头的人,后面布袋里要放一双筷子,几颗红豆和几个小馒头。
披布:出殡的那天,孝子孝女在戴包头时,如果双亲都离世,左右分别斜披两块白布,双亲一人离世,披一块白布。孙子外孙以及其他近亲一块披布即可。曾孙多披红色和绿色的披布,头上戴黄帽子,表示死者给家族的兴盛做了很大的贡献。据老人说,有曾孙的死者在阴间是受到尊重的。
孝帽:出殡前,由专门戴包头的人给孝子戴的帽子。
抖枕头儿:将死者人棺之后,要把一个枕头置于棺材下,出殡那天将枕头中的批谷沿街而洒。抖枕头也有讲究,对于命短早逝的,抖的要长一点,希望下辈子能够活的久一点。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多不讲究。另外,还要把枕头布和孝子跪过的干草一并烧掉。
圆坟:将棺材置于之前挖好的坟墓,填好土,儿女们要将坟堆用手整圆,上面插上花圈。
黑糖水:亲戚朋友返回后,主家在家里准备好糖水和镜子,亲戚朋友象征性地喝一口红糖水,照一下镜子,希望以后生活的甜甜蜜蜜,明明亮亮。
五、祭戴
头七:死者下葬后第一个星期,子女要蒸馒头,在家里给祭奠。
二七:死者下葬后第二个星期,子女要炸油糕在家里给祭奠。
三七:死者下葬后第三个星期,子女要做火烧在家里给祭奠。
四七:死者下葬后第四个星期,子女要做碗秃在家里给祭奠。
五七:死者下葬第五个星期,子女要做饺子、馒头在家里给祭奠上。
七七:死者下葬的第七个星期,子女要蒸馒头、炸油糕、做饺子,到坟上祭奠。
百天:死者下葬一百天,家人要给死者烧聚宝盆、楼房别墅、冥币,希望死者在阴间有地住、有钱花。
新墓:清明节的前一天,子女要给死者上坟,扫墓。
#p#分页标题#e#通过上述孝义丧葬方言词语可以看出,孝义人通过葬礼的举行,寄托了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但在孝义民间观念中,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所以孝义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举办丧事也是越热闹越好。不过,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孝义的丧葬礼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如吊丧改为追悼会,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