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儒者就对于生命本身的“永存”没有多大兴趣,其更关注生命的质量,和在有限的生命中成就“万世”的功业,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但这种不朽也十分依赖与外界的联结,虽出发点不同,但依旧是在单一维度的延长。在单一维度上延长生命无法完全消解人们对其不确定性的忧虑,死亡总会降临,现实中收获的一切也在那一时刻终结,这种线型进阶的发展模式让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这种徘徊在佛道处称为轮回转世,而并非终极目的,但在世俗实践的过程中,这些都无法完全消除人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宋儒则以此为鉴,直接朝向生命的终极意义。...
由两宋一代的丧葬仪节入手,经过死后世界及死亡本质的分析,可将时人的生命态度大致分成三类:其一是流传广泛的佛教生命观,其以生死为终极问题,在日用行常中强调修行参悟,以解脱为最终要义;其二是多种思想影响下的民间生死观,其以趋乐避苦为最终目的,无论生死均期盼福禄双全,以欲求为现世生活的行动指南;其三是存生不论死的儒家生命观,以乐天知命为人生准则,追求精神超越。若简而言之,佛教是在有限的生活中追求无限的超越,民众是在有限的日常中实现有限的满足,而儒家则是为有限的生命赋予无限的意义。退回到丧葬过程中则呈现出佛教重视礼仪的象征性,民众重视礼仪的实用性,而儒家重视礼仪的修养作用的不同形态,其中对现实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儒家生命观。...
朱子认为,人是依理秉气而生,“大凡人生至死,其气只管出,出尽便死。”而气是自然之物,并没有太多神通,人与人的不同仅仅在于其所秉之气有所不同,“人之生,适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错不齐如此。圣贤在上,则其气中和;不然,则其气偏行。故有得其气清,聪明而无福禄者;亦有得其气浊,有福禄而无知者,皆其气数使然”,而凡夫俗子只看到了贵贱夭寿,而没能领悟到气的本真含义,因此其希望的长生不老,多福田多资财,多子多孙,福禄双全,只是追求现实的享乐,而不能尽责修仁。...
丧俗礼制的发展不但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还受到地理环境,民族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再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丧俗就存在很大差异。从丧葬形式上来讲,就存在着土葬、崖葬、天葬、树葬、塔葬等形式。...
人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短短几十年,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莫过于出生和死亡了。出生也许是一个偶然,可死亡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必然。由此,人们在对新生命的迎接和对亡故者的送别中便凝结很多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尤其在对亡灵的送别当中更是如此。因为相对于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对亡灵的送别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在形式上也要复杂得多。于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杂的礼仪制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革、发展、丰富。然而到了现当代,随着经济、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些繁杂的礼仪制度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另外,由于政府也大力倡导丧事从简,这些传统的礼俗己经在城市生活中完全消失掉,只能在一些农村中才能零星的找到一些残存的影子。人们在感受新的丧葬方式带来的方便、卫生、简洁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去一个永远的习俗,甚至丧失掉一种文化的尴尬。...
首先,当地民众认为二次葬法是对亡者进行临终关怀最好的方式,同时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一习俗及其中包含的宗教意义完全保留下来。二次葬法保留了信众从宗教意义上对亡者和亡灵的关怀,也更全面地体现了迪庆地区灵魂在丧葬仪式中所占的比例。这种葬法在满足家属对亡者灵魂祈祷的同时也保持了它特有的方式,为本民族丧葬文化留下完整且系统的过程。...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七月半,俗称“鬼节”、“施孤”,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源于远古时期的灵魂信仰和古代祭祀先祖的行为,并在古代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古代人的时间是按照天时和农事活动的自然节律来划分的,古人为祈求农业的丰收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时祭祀,其中尤其以春祭和秋祭为重。“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礼记·杂记下》)。秋祭的日子一般定在阴历七月十五前后,因为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祭祀亡灵,对古代人来说是极佳的选择。无论是皇帝还是贫民,祭祀祖先的日子都在七月半。...
扫墓之日原分为寒食和清明,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相传是介子推的忌日,各家不举火,食冷食,故名“寒食”,寒食的后两天即为清明,渐渐地,为了祭祀的方便,民间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在清明那天进行祭扫活动。清明是中国传统扫墓祭祖的日子,山东民间又称为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统称“三冥节”,古代齐人就有上坟哭墓之俗。祭扫坟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具体到孔镇,清明节的安排一般是清明早起家长率子孙来到祖坟,将坟的四周添新土,修坟顶,意味给祖先修房子。然后供上祭品,祭品一般是北方的典型食物,如饺子、点心、糖果、酒等。祭品用小碗每样祭品都装一点,数量为单数,全家一起跪下,焚香烧纸、叩拜先灵。...
既然死者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那么就要为死者安排好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这种安排在死者咽气时就开始了,死者咽气先烧倒头纸,点长明灯,倒头纸就是纸钱,死者可以用纸钱在黄泉路上打发小鬼,点长明灯是因为民间百姓认为阴间是漆黑的,死者需要灯火照明。...
在丧葬仪式中舞蹈、歌唱是很常见的事,可以说这是世界丧葬仪式活动的一个较普遍的文化事项,这里我们不用过多的证明就可以想到。布依族人们在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下,认为人死后上天进入“仙’,、“拜”圣地,这里是祖先亡灵居住的地方,人们按照现实世界虚构出了一个神仙圣地,这里有鸡鸭鱼肉、田坝庄稼,在这里生活衣食无忧,灵魂和自己一样也有喜怒哀乐、有情感、有意识,既然这样,活着的人喜欢歌舞,死者的灵魂也会喜欢,所以悼念死者就要举行歌舞活动,以此来娱乐死者,以求得死者亡灵的保佑。...
要研究打饶拔舞蹈与丧葬仪式的关系,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布依族的信仰出发,信仰是丧葬仪式产生的动因,有了这种动因丧葬仪式行为才会产生,而人们的丧葬仪式行为又是有目的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就会选择各种他们认为是有效的方式去达到这个目的。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来研究打饶钱舞蹈与丧葬仪式的关系。...
此次田野调查所看到的丧葬仪式中,笔者没有看到完整的打饶拔舞蹈,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丧葬仪式中布依族确实有跳打饶钱舞蹈的习俗,但基本上都是在非常隆重的场面中跳此舞蹈,如“砍牛”仪式、“点主”仪式和出殡,一般在较简单的丧葬仪式则不跳。...